新闻焦点ABOUT US

新闻焦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 正文

王卫民:我们对团头鲂的研究在国内处于较为领先地位

发布时间:2016-12-03来源: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十大正规赌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经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团头鲂育种岗位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鱼类增养殖和鱼类遗传与育种。

  

近5年来,主持和参加了科技部、湖北省、武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专项、国际合作等课题10多项,鉴定项目5项,获奖项目3项,专著3部。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

  

自2008年起,十大正规赌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王卫民教授及他的团队开始全方位地做团头鲂的育种研究。作为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团头鲂种质资源与育种岗位科学家,每年70万的科研经费支撑,仍不能满足基础研究的需要。鱼类育种是一个周期较长、耗资较大的项目。广东海大集团在实验室和基地建设、推广应用方面给了科研团队极大的支持,因此保证了团头鲂育种工作的持续进行,并对研究阶段选育品系的养殖生长情况进行推广、跟踪和反馈,为科研和生产实际搭建了桥梁。

  

经过近八年的攻钻,团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建立了团头鲂种质资源库,完成了团头鲂基因组的测序,并通过家系选育,已经培养到第4代品系,经过推广养殖,反馈在生长速度和抗逆性上都有很大优势,2016年计划申报品种。如此,团头鲂除了“浦江1号”外,将有第二个新品种诞生。对于生产中反馈的性早熟问题,王卫民教授制定了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做全雄或三倍体。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鱼因早怀卵造成的生长受阻,从而增加养殖的效益。

  

在团头鲂命名60周年之际,王卫民教授邀请了国内团头鲂研究领域的专家齐聚武汉,交流近年来团头鲂研究工作的进展,并吸引了养殖、加工等企业参会,旨在将这条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武昌鱼进一步地推广开来,也为今后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树立了新标杆。

  

谈到与企业的合作,王卫民表示,这将是今后国内科研机构经费来源的一种趋势。与企业合作可以使研究结合生产实践,对研究成果的推广有重要意义。对流于形式不能落地的科研项目也是一种督促,能加快推进研究与应用的结合。

  

研究团头鲂不育品系

  

水产前沿:您是否一直从事鱼类育种方面的研究?

  

王卫民:对,我的研究方向就是鱼类育种,最早是做黄颡鱼育种,后来因为缺少经费,研究一直断断续续,只是做了黄颡鱼的繁殖、苗种培育及推广等,因为育种周期很长,没有专门的经费,就很难做下去。

  

水产前沿:请介绍一下您的研究团队及目前取得的成就。

  

王卫民:我们团队从2008年开始组建,共有7、8位老师,几十个研究生,都在做团头鲂相关的工作。我们主要做团头鲂的育种,但是也做其他团头鲂相关的研究,比如病害、饲料、养殖、以及基础研究等。比如我们已经完成了团头鲂的基因组测序,基因组的相关论文的初稿已经撰写好,现在由国外专家进行修改,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投稿。基因组做完了以后,再开发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就方便一些,不需要一个一个基因的去大量筛选。基因组数据公布后,也为其他做营养、病害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数据参考。

  

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对团头鲂的研究在国内处于较为领先地位,以前上海海洋大学李思发教授做的比较多,后来李教授退休以后,那边也有人做,但是没有像我们一样是一个团队在做,现在我们发的团头鲂文章和获得的科研项目都是最好的。

  

水产前沿:团头鲂育种工作能坚持这么多年的原因是什么?

  

王卫民:第一,有国家项目经费长期稳定支持。第二,企业合作,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经费,以及试验、推广等硬件设施。



水产前沿:您的团队在团头鲂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如何?

  

王卫民:之前上海海洋大学李思发教授已经选育一个团头鲂品种“浦江1号”。但是育种是没有止境的,品种还有更新换代的问题,所以当时产业技术体系让我们来做育种。李思发教授选育的材料是公安淤泥湖的原种。而育种研究材料应该是越多越好,所以我们首先收集种质资源库。

  

团头鲂的自然分布不广,仅在长江的中游和附属湖泊里自然分布。我们现在收集了淤泥湖、梁子湖、鄱阳湖等水域的团头鲂原种,进行评估,看看遗传多样性和种质状况,然后对这几个群体进行自交和杂交试验,评估它的生长、抗逆等方面,最后确定了我们的育种方案。从2008年到现在,两年一代,现在我们已经选到第4代,跟“浦江1号”相比,生长、抗逆等方面都还不错,特别是在抗逆方面比“浦江1号”好一些。我们计划2016年申请新品种。

  

水产前沿:您今后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王卫民:我们通过选育品系的推广应用,在生产上反馈有性早熟的问题,长到1龄的时候会怀卵。怀卵以后生长变慢,影响当年上市,降低了养殖效益。今后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做全雄或者三倍体等不育品系。

  

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苗种密度放太大,长得太慢,到后期就长不到上市规格,养殖周期延长,也会导致鱼怀卵。我们建议苗种密度降低,当年长到规格1两左右,第二年就能达到上市规格,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

  

团头鲂养殖量偏多

  

水产前沿:团头鲂的养殖现状怎样?

  

王卫民:2014年团头鲂全国总产量在70万吨左右。养殖产量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约30万吨,其次是湖北。鲂属的有团头鲂、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这几种,养殖最多的还是团头鲂。江苏养殖团头鲂主要集中在江阴、无锡一带,那边有个国家级良种场。现在在湖南养殖面积也挺大的,主要是供广东。

  

湖北养殖团头鲂的地方比较多,武汉、鄂州、江汉平原。团头鲂的养殖模式主要是主养,套一些其他品种。因为团头鲂比较好养,吃草和饲料均可,生长速度快,病害不多,也好控制。湖北这边武昌鱼的加工比较多,因为武昌鱼是湖北的名片,单一品种的鱼加工最多的应该就是武昌鱼,它便于加工,有加工成熟食的,有风干的。

  

水产前沿:对于现在我国普通淡水鱼养殖行情低迷,您怎么看?就团头鲂这一个品种来讲,未来发展前景怎样?

  

王卫民:现在我们整个淡水鱼的养殖产量还是有点过剩,所以价格起不来。比如草鱼,现在养的太多了,虽然病害严重,但是阶段性的,相对很多其他鱼还是比较容易养殖。

  

对于团头鲂这个品种,现在的养殖产量应该差不多了,其实保持在50万吨左右就可以。未来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面向其他区域的推广。团头鲂今后可以朝北方推广,北方还是非常接受这种鱼的,只不过养殖周期较长,湖北这边大概两年,第一年养苗,第二年成鱼,北方可能在三年四年。他们还是非常感兴趣,我们把这条鱼推广到甘肃宁夏,养得还可以,那边卖价格很高,七八块、十几块一斤,因为量少。

  

第二,提高鱼的品质。不光是团头鲂,包括所有的鱼,都应该把品质提上去,生长速度太快会影响口感和品质。现在我们自己养的鱼,放养密度较低,有的在湖里围栏养殖,饲料喂的比较少,喂一些草,鱼的味道很好,肉是甜的。今后甚至可以做成品牌鱼进行推广。

  

第三,走加工渠道。因为活鱼存放的时间比较短,如果集中上市价格很容易降下来,对产业的影响很大。所以不光团头鲂,所有的普通淡水鱼,现在产量过剩,如果能够加工,可以储存,在淡季也可以供应,满足市场需求。

  

科研生产圈子较小

  

水产前沿:您组织举办“团头鲂命名6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初衷是什么

  

王卫民:第一是作为纪念,因为对团头鲂命名的是我们公司原水产系主任易伯鲁先生,为了纪念他。团头鲂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家命名的第一个鱼类种名,也是我国水产科学工作者人工驯化成功的第一个淡水养殖品种。发现生物新种是很难的,很多种基本已定了。易伯鲁先生能够发现一个新种,是很难得,值得我们纪念。

  

第二,我们想通过这次会议,总结一下我们国内到底有哪些专家在做团头鲂的研究,并围绕这个种的研究进行交流。包括我们目前做了哪些工作,同时相互研讨一下今后要朝哪些方面去做。

  

第三是想与一些企业,包括地方的推广站试验站进行沟通,对这条鱼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

  

水产前沿:这次“团头鲂命名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主要是面向哪些群体?

  

王卫民:国内做团头鲂研究工作的人士我们基本都邀请到了,除此之外,还包括大宗淡水鱼体系试验站的的成员,在团头鲂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以及一些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相关的企业。参加会议的大约100多人,不是很多,因为专门研究团头鲂科学工作者不是非常多。

  

水产前沿:您和团队在会议期间都做了哪些推广工作?

  

王卫民:为了多方位宣传这条鱼,我们专门制作了展板,内容涵盖了团头鲂的文化、研究史及研究现状、加工、烹饪、工艺品等各个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邀请了鄂州地区一些水产品加工企业,将加工成品的武昌鱼也拿到了会议现场,以加深大家对武昌鱼的了解。

  

在这次会议期间,还把我们收集到的四个鲂、一个鳊,以及选育出不同品系全部用水族箱进行展出,包括团头鲂、三角鲂、厚颌鲂、广东鲂、长春鳊等,以及我们选育的子代品系具有优良生长性状的鱼,便于业内人士了解团头鲂育种现状。

  

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是趋势

  

水产前沿:当初您为什么会选择跟企业合作研究?

  

王卫民:育种研究必须要跟企业一起做的,因为育种的目的就是应用。当时我们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就跟海大集团一起合作,我们的研究方案也是这么设计的,所以我们结合得非常好。跟企业合作还有其他诸多好处。

  

第一,企业有养殖基地,并且有很好的技术工人,我们不需要花精力去养殖,只是设计方案,指导选育。

  

第二,在推广方面他们有成熟的推广体系和网络,我们选育的品系,可以由他们去推广应用,而且还会很好的反馈,应用中有什么问题,反馈给我们,我们就马上进行改进。比如现在有的出现性早熟,我们就采取选育的过程中加一些新的方法,调整方向,做三倍体或全雄等。

  

第三,跟企业结合做研究不会盲目。我们会发现,很多鱼选育过程中,生长已经不是问题了。在湖北,团头鲂一般第二年长到2斤以下就可以上市,生长速度再快市场已经不需要了。我们要看生产实际需要什么,我们可以在抗病、性早熟、抗逆,提高饲料消化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才是是市场需要的。

  

水产前沿:合作企业为您的科研项目提供了哪些支持?

  

王卫民:我们从2008年到现在,海大集团给我们科研投入已超过1000万,同时在科研基地,试验场所和推广应用方面给了很多支持。我们拿到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这个岗位项目之后,海大集团过来跟我们谈合作,先是投资300万,在十大正规赌官方网站建了海大研究院。同时,在湖北省团风县专门建立了繁育基地,投资几千万,占地一千多亩,其中两百亩专门给我们做团头鲂育种,其他的做四大家鱼的苗种生产。我们选育的品系可以直接在基地进行养殖试验,养殖过程由基地技术工人操作,比起交给员工养殖更专业,试验成功率更高。这样配合起来,做得比较好。我们还把经过选育的品系拿到海大集团在海南的基地去养,尝试不同区域的推广效果。他们会给我们养殖情况的反馈,根据反馈结果,验证我们试验结果的可推广性,并引导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基础分子研究是很费钱的一个项目,我们进行团头鲂测序,需要两百多万,其中海大集团支持了100万,这样我们才能得以完成这项重大的工程。

  

水产前沿:合作企业为团头鲂的育种项目投入了大量资金,目前有没有什么收益?

  

王卫民:我们现在选育的生长性状优良的团头鲂子代品系已经免费提供给海大集团进行推广,他们今年有拿到江苏去推广,市场反馈养殖效果不错,也为他们公司产生了一定的收益。另外,我们2016年计划申报新品种,一旦申报下来,这个新品种的所有权及推广都有海大集团的份额,这对他们来讲,应该是可以创造很大经济效益的。

  

水产前沿:目前国内有些科研机构做的对虾育种研究,实验室效果较好,但实际养殖不理想,您怎么看?

  

王卫民:对虾跟团头鲂不同,因为对虾的问题主要是病毒病。研究对虾病毒病的抗病性能是比较难的,研究结果在一个地方抗病,到另外一个地方就不一定了。现在对虾选育其实也不是做抗病,而是做SPF,就是不带特定病原,也就是降低子一代发病率,到下一代效果就不一定有效。我们做团头鲂抗逆、生长方面的性能研究,研究鱼对环境的忍受能力,我们选育的品种/品系,也要在全国各地去养,测试不同地域养殖效果。

  

南美白对虾选育美国做的比较好,除了选育过程中各个环节控制的很严格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南美白对虾的自然分布本来就在美洲区域,他们可以获得丰富的育种材料。我们国家的育种机构一般只是把从美国或其他地方引种过来的虾进行选育,所用的基础选育材料有限。所以国内南美白对虾育种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而我们所做的团头鲂,原种就在鄱阳湖、梁子湖、淤泥湖等这些湖里面,而不是把养殖的团头鲂拿来选育。

  

在我们国家的科研领域还存在一个问题,包括育种,急于求成,与应用脱节。对于育种来说,按规定如果推广效果不好,就不应审定为新品种。但是目前一般申报程序中没有第三方机构评估,只是经过专家会评。现在国家农业部已经在全国计划筹建10个品种测试基地,今后要报品种,就要去基地测试,拿到测试报告后才能申报品种。

  

水产前沿:今后在我们国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会不会是一个趋势?

  

王卫民:这是绝对的。我们现在跟企业合作,对我们研究结果的可推广应用性是一种督促。企业一直在支持我们,假如我们这个品种做出来不能推广,就没办法跟企业交代,因为就靠推广来产生效益。而有些研究机构,全部用的国家的科研经费,试验结果出来鉴定以后,即使不能推广,也没有人追责。

  

国家现在很多项目都直接给企业,不给科研单位,让企业来找这些科研单位,等于是企业给科研单位提供经费。那么就需要我们去找企业,或企业来找我们,来合作,这样的话,这种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针对性要强一些,也更利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